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的张亮团队,在《自然·衰老》杂志发表了关于防止皮肤衰老的重要研究成果。
他们借助巧妙的小鼠模型,揭示了MiR-31通过MAPK/ERK通路调控生物毛囊功能,驱动了皮肤衰老。
特别具有临床意义的是,他们发现已获批的MAPK/ERK抑制剂能阻断这一过程,从而防止皮肤老化。
皮肤衰老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毛发变白、变细、皱纹的出现,以及伤口愈合的延迟等。以往机制研究提示,对于表皮这样处于不断快速更替的组织,其衰老大多可以归因于常驻的消失。
毛囊位于表皮毛囊隆突部,它是调控毛发周期性生长的决定因素。紫外线以及辐射等外界因素,能通过改变毛囊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而加速皮肤衰老,然而何种内在因素驱动了毛囊衰老尚不清楚。
以往研究阐释了多种转录因子在毛囊衰老中的作用,然而MicroRNA(MiR)在其中的调控作用尚不清楚。
为了找到调控毛囊干细胞功能的关键内源性MiR,张亮团队首先从年轻的8周龄小鼠,和年老的22月龄小鼠的背部皮肤获得单个表皮细胞,经过测序发现MiR-31等显着升高,且原位杂交提示这些升高的MiR-31多位于毛囊所处的隆突处。
为了验证皮肤衰老后MiR-31升高这一现象,张亮团队又检测了年老的人皮肤中MiR-31的表达水平,发现MiR-31显着升高。
此外,张亮团队还构建了一种辐照诱导的皮肤衰老模型,经辐照处理后,小鼠的皮肤出现了毛发变白、皮脂腺缩小以及创伤愈合延迟等皮肤衰老的表现,而且MiR-31在这一过程中也显着升高。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MiR-31确实与皮肤的衰老密切相关。
为了探究毛囊干细胞在辐照诱导皮肤衰老中的作用,张亮团队用示踪方法标记了小鼠的毛囊干细胞,结果发现辐照促进小鼠毛囊分裂增殖,而且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会从隆突部逐步进入到表皮之间。不过,没有接受辐照的小鼠不存在这一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辐照小鼠毛囊干细胞的数量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渐减少。实际上,以往研究表明这种透皮分化是毛囊减少的重要途径。
那MiR-31和毛囊的透皮分化,以及皮肤衰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为了阐明MiR-31通过何种机制导致了皮肤衰老,张亮团队构建了在表皮特异性诱导过表达MiR-31的小鼠,观察发现MiR-31的过表达使得小鼠过早的出现毛发稀疏等皮肤衰老的表现。
究其背后原因,原来是MiR-31过表达使得毛囊出现了明显的透皮分化,示踪小鼠的实验也再现了这一结果。
如此看来,是MiR-31的过表达促进了毛囊的透皮分化,进而导致皮肤衰老。这提示在小鼠自然老化的过程中,表皮MiR-31本身作为内源性因素,能够驱动皮肤衰老。
为了进一步验证MiR-31的作用,张亮团队在小鼠的表皮特异性敲除MiR-31基因,发现该小鼠在年老时的皮肤看起来依然年轻。其皮肤创口愈合能力也比野生型小鼠强。
为了找寻MiR-31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张亮团队通过筛选发现,过表达MiR-31小鼠中,ERK通路显着活化,且ERK在MiR-31表皮特异性敲除小鼠中被抑制。随后的体外细胞系研究表明:MiR-31通过结合Clock基因的UTR区域,调控CLOCK蛋白表达,进而调节表皮细胞ERK的活化,调节毛囊功能。
让人兴奋的结果来了,既然ERK是介导MiR-31作用的关键信号通路,那么已经批准应用于临床的该通路抑制剂能否阻止皮肤老化呢?
带着这个问题,张亮团队想到了曲美替尼(Trametinib),这是一种MEK1/2的抑制剂[3],国内已经批准用于黑素瘤的治疗,而MEK正是ERK的上游通路,抑制MEK1/2能够降低ERK的活化。
在表皮过表达MiR-31的小鼠中,口服曲美替尼使得毛囊经皮分化显着减少,从而减缓了该小鼠的皮肤衰老。
在辐照诱导的皮肤衰老模型中,口服曲美替尼显着改善了小鼠毛发变白的状况,而辐照部位绝大部分毛囊也生存了下来。
对于靶向皮肤的药物,外用相较于口服更为适合,因此张亮团队探究局部外涂是否能发挥类似的作用,为此他们用把曲美替尼做成了一种可以外用的剂型,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仅外涂一次就能够显着改善辐照诱导的毛发变白。
其实,MEK抑制剂或者ERK抑制剂早已在临床上应用,皮肤科医生常遇到因为口服这两类药物而导致的毛囊性丘疱疹,这也是部分患者停药或者减量使用药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于MEK抑制剂为何会导致主要以毛囊性丘疱疹为主的皮损,有机制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MEK抑制剂能够调控表皮的白介素36γ以及痤疮丙酸杆菌有关。
总的来说,张亮团队的研究成果虽然找到了一种延缓皮肤衰老的潜在方法,但是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这一发现的可行性。(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