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盲盒频频“出圈”,玩具、文创、鞋服、美妆等行业纷纷推出“拆惊喜”套餐,“万物皆盲盒”成为年轻人的消费热点,风头一时无两!那盲盒为什么这么火?盲盒热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呢?
盲盒的魔力让消费者停不下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什么样,所以永远想再拆一个。就像赌博一样,永远感觉下一把可以“逆风翻盘”。而这种心理预期是需要花大量钱财来满足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容易“心理成瘾”,从而导致消费者受到经济伤害后经历情绪变化。
一些研究已经证实虚拟的电子游戏盲盒与心理健康有关[1-4],赌博与自杀行为显著相关[5-7]。但是风靡中国的实体款可爱玩偶盲盒的过度消费是否与自杀风险相关、这种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还是未知的。
近期,来自清华大学的陈润森博士领衔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8]。他们发现,过度盲盒消费竟然与年轻人自杀风险增加有关!与没有参与盲盒购买的人相比,男大学生过度盲盒消费与自杀风险增加121%有关,女大学生过度盲盒消费与自杀风险增加64%有关!并且在调整影响因素后,这种关联仍然存在。
研究者自2021年10月26日至11月18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中国吉林省所有的大学和大学生中进行数据收集。最终共有73,206名参与者完成了本研究的有效数据调查,其中包括男性28,762名(39.29%),女性44,444名(60.71%),平均年龄为19.59岁。
研究人员从五个方向评估参与者的盲盒参与程度,分别为频率(盲盒消费频率)、赌(超过负担能力的支出)、容忍(成瘾程度)、借入(盲盒投入的金额)和盲盒消费历史,并调查统计了参与者的自杀风险、抑郁、焦虑、饮酒、吸烟习惯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
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来进行统计分析:1、检验所有参与者的盲盒消费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2、具有抑郁、焦虑情绪的人更容易购买盲盒进行心理满足,因此测试抑郁和焦虑是否会介导盲盒消费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3、分析五类盲盒消费行为与自杀风险之间的独立关联。
研究发现,有4195名参与者(5.73%)使用过盲盒,其中包括3255名女性(77.59%),940名男性(22.41%)。其中共有9891名(13.51%)参与者存在自杀风险。(图1)
单变量模型显示,与没有购买过盲盒的同学相比,男大学生过度盲盒消费与自杀风险增加121%有关(OR[95% CI]=2.21[1.86-2.13]),女大学生过度盲盒消费与自杀风险增加64%有关(OR[95% CI]=1.64[1.50-1.78])。(图2)
在调整了年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人均可支配收入、饮酒和吸烟习惯的多变量模型中,盲盒消费仍然与男性、女性的自杀风险升高相关(男性:OR=2.25,95%CI=1.89-2.68;女性:OR=1.58, 95%CI=1.45-1.73)。(图2)
在盲盒消费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中,抑郁在男女性参与之者中的介导比例分别为31%、20%(男性:间接效应=0.31,SE=0.04,p<0.001;女性:间接效应=0.20,SE=0.02,p<0.001);焦虑在男女性参与之者中的介导比例分别为26%、13%(男性:间接效应=0.26,SE=0.03,p<0.001;女性:间接效应=0.13,SE=0.02,p<0.001)。(图3)
在各细分的盲盒消费组中,成瘾程度、盲盒投入金额均与参与者的自杀风险独立相关(P<0.05)。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表明盲盒消费与自杀风险升高有关,并且这种关联存在性别差异。各位少男少女,看到这里手中的盲盒是不是瞬间就不香了呢?
那小小盲盒如何与自杀风险有关系了呢?研究人员给出以下原因:心理成瘾、经济压力、心理健康和问题赌博心理可能是盲盒消费和自杀风险升高的潜在关联原因。
如今“盲盒”作为一个术语含义已经从一种商品扩展到一种流行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的上瘾心理。反复花钱购买盲盒期间,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和心理健康往往会恶化,这一“心理上瘾”特点类似于赌博。
已有研究表明赌博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增加自杀风险[9]。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盲盒和自杀风险的路径和机制,确定盲盒是否通过赌博的问题心理而与自杀风险相关。
另一重要发现是盲盒消费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具有性别差异。本研究参与者中女性盲盒消费者比重较高,表明盲盒消费在本质与传统的赌博又是不同的(传统赌博男性消费者比重大) 。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探讨盲盒消费类型与动机,来解释这一性别差异的潜在原因。
该研究首次在年轻人群中调查了盲盒消费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但遗憾的是由于数据的横断面性质,研究人员无法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随着盲盒销量的持续飙升,并且作为一种流行的营销策略快速崛起,该行业出现了不受监管或目前市场监管不足的问题。在未来,需要更深入的调查来探讨盲盒消费、赌博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协助决策者确定适当的监督程度,设计相关法规。最终促进盲盒行业的良性发展和保证青年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