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法通常以甘油、葡萄糖等生物质碳源为原料,通过优良的微生物菌种在合适的条件下发酵来累积L-酪氨酸。早期研究常通过人工诱变来选育L-酪氨酸高产菌株,如筛选L-苯丙氨酸或L-色氨酸缺陷或抗反馈抑制的菌株等。然而大多数微生物积累芳香氨基酸的能力很低,且其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十分复杂,传统的诱变育种方法往往只能对局部代谢途径或者关键酶作用,难以对全局的L-酪氨酸代谢流造成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代谢工程和各种先进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重新合理设计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来更好地实现L-酪氨酸的发酵生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较多的L-酪氨酸代谢工程菌主要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其中以大肠杆菌和谷氨酸帮杆菌中 L-酪氨酸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研究的最多并阐释的最为清楚。
更多现货可查询:www.canspec.cn/product/768955.html?goodsno=PA29394-100g
L-酪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属于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途径。其合成的前体物4-磷酸赤藓糖(Erythrose-4-phosphate, E4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oenol pyruvate,PEP)在DAHP合成酶(DS)的催化下缩合生成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酸-7-磷酸(DAHP),该反应也是L-酪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限速步骤。在大肠杆菌中DAHP合成酶包含AroG、AroF和AroH三个同工酶,其表达和酶活分别受产物L-苯丙氨酸、L-酪氨酸和L-色氨酸的反馈阻遏和反馈抑制。